2007年1月2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爱与勇气成就草根英雄
本报记者 陈岚/文 通讯员 姚海翔/摄

  2007年12月23日,第三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德清县农民马福建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奖杯和获奖证书,这位50岁的农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只有初中文化的马福建曾是一个靠卖水产为生的生意人。10年前,他用辛苦工作积攒下来的1万块钱作为基金,在自己的村里设立了全国首个民间“孝敬父母奖”。在他的带动下,一批由普通百姓出钱设立的民间奖项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德清这个不大的小城里涌现。之后,他又自己出资办了一个敬老院,并立志要用自己后半生的时间,全力将“关爱老人”的事业进行到底。

  两条小黄鱼 催生草根“孝敬奖”
  马福建,在德清县农贸市场做了几十年的水产生意。他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一直忙活到晚上7点才收摊;他诚信经商,赚一点辛苦钱;他家道小康,家有贤妻和一双儿女。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天天在琢磨老人多了怎么办?每次看到有不孝顺的子女对老人不管不顾,甚至还打骂老人,他心里就会非常难过。
  尽管马福建自己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孝子,但他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苦恼:乌鸦尚且知道反哺报恩,人怎么能不如一只鸟呢?但那些不孝的子女,毕竟不是自己的家里人,他没有权力去干涉,有什么办法去感化他们呢?就在这时,一件事情触动了他。
  1996年秋的一天,马福建在市场做着他的海鲜生意。中午时分,生意稀少,一位老人来到他的摊前,徘徊了很久。老人盯着摊上的小黄鱼,问问价钱,既不买,也不走。马福建觉得很奇怪,就问他:“新鲜的黄鱼,价钱你放心,不贵的,要不要来两条?”
  不料,老人听了还是摇摇头,叹口气说:“是不贵,我吃不起。”马福建动了好奇心,再三追问。老人才说:“好多年没有吃过黄鱼了,手里没有钱,儿子媳妇又不给买,今天来闻闻黄鱼的味道,也算是解馋了。”马福建听了很难受,心想,两条小黄鱼也值不了几个钱,就随手捡了两条稍大的黄鱼,递给老人说:“你拿去吃吧,不要钱。以后想吃再来。”老人接过黄鱼,有些意外,半晌没说话,许久才一个劲地说谢谢。
  这件小事让马福建想了很久。光送两条小黄鱼是不够的,一定要为这样的老人做些什么。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奖励好心人的报道,一下子受到了启发。“我也可以在村里设个‘孝顺奖’,让有孝心的人都受到鼓励,在村里树立榜样,自然可以触动那些不孝的人。”

  设奖四年后 村里人人成孝子
  因为当时的银行利息挺高,马福建决定拿出1万块钱,作为基金,一年的利息就足够用来当奖金了。
  但这1万块钱在当时还是个大数目,而且这钱毕竟是妻子和自己起早贪黑赚来的,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得到妻子的同意。没想到,妻子听了之后也被他的大胆想法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感动,立马表示愿意支持他的想法。
  第二天一早,马福建就找到了村支书刘培根,表达了自己想拿出1万元,在村里设立一个孝敬父母奖的想法,并郑重地递上了一份书面申请。刘支书看了连连称赞:“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
  第一次评奖很简单,也很隆重。住在一个村里的人,谁孝顺,谁不孝,大家心里都知根知底,通过民主投票,很快产生了第一届获奖人。奖金虽然不多,但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一位平时对婆婆不孝的媳妇,看着邻居家的两口子被评上了“孝敬父母奖”,心里觉得很愧疚。她悄悄来到马福建家,红着脸说:“我们不能再吵了,你跟我婆婆说,我再也不摆嘴脸给她看了。我自己不好意思说,说不出口。”第三年,这个小媳妇也评上了“孝敬父母奖”。
  几年下来,马福建所在的太平村形成了人人争做孝子的好风气。评奖4年之后,马福建又开始犯愁了,因为如今,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资格评这个奖了。于是,马福建又决定把这个奖推广到全县。每两年评一次,每次的奖金还是500元,但获奖的人数逐渐递增。
  马福建的举动引来了德清很多普通市民的效仿,各种由老百姓自己出资设立的“草根奖”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创办敬老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马福建出名了,一些媒体把马福建的举动形容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马福建并不太能参透其中的意思,但在他的心中早就有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想法:搞了几年孝子奖,有了一定社会效应,但还是远远不能解决老人的问题。要用自己的力量,创建一个“老年乐园”,来关爱更多的老人。
  一个普通农民,要创建一个老年乐园谈何容易?房子、资金、管理,都会成为问题。然而在马福建心里,没有过不去的坎。
  马福建腾出了自己家的3层500多平方的小楼,自己一家则搬进了农贸市场里一个只有14个平方的阁楼。靠着房子的抵押贷款和亲戚朋友凑的钱,马福建算是筹齐了老年乐园的58万启动资金。
  房子和资金都有了,但马福建毕竟是个农民,对管理老年乐园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本着“不会就学”的朴实想法,他开始走南闯北学习经验,每到一处都拿着本子认真记录。一圈学下来,他的心里渐渐有了底。建老年乐园毕竟不是开一家小店,各种手续纷繁复杂。马福建的行动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半年之后,老年乐园的改建工作终于启动了。
  10年来,马福建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每天凌晨3点起床,去市场进货,摆摊卖鱼,忙到晚上7点,收摊后的他,又要去老年乐园,照顾那里的老人,看到他们都安然地休息了之后,他才能上床睡觉。
  10年里,马福建的老年乐园里,一共住过500多位老人,有100多位老人在这里安详地去世。这些老人中,有不少患有老年痴呆,或者长期卧病在床。对他们,马福建不但收取的费用非常低廉,还请了护工24小时来照顾。有些重病的老人自己没有收入,子女们把老人送来之后,就再也不管不顾了,甚至不付出一分钱的生活费。马福建一如既往地精心照顾着他们。
  “老年乐园办了10年,亏空了16万。我并不是为赚钱才开老年乐园的,到我们乐园的老人,即使付不起钱,我也会养他的。就当我替他们的子女尽孝吧。”
  如今,扩建后的老年乐园里,一共住着来自省内外的126位老人,年龄最大的102岁,平均年龄85岁。马福建熟悉这里每一位老人的生活习惯,作为院长的他,还始终坚持为这里的每一位老人理发。

  关爱老年人  将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那次事情之后,不但没有减弱马福建关爱老人的信念,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马福建是个有打算的人,他不但自己做定了孝子事业,他还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北京,学习老龄养生医护管理专业,希望她将来也走上“孝子”之路。
  如今,老年乐园基本上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自己也已经50岁的马福建,再也没有精力同时兼顾卖鱼和老年乐园两边的工作。他和妻子把农贸市场的店铺转让给了妻子的弟弟,全身心地扑在了老年乐园。
  最近,他又贷款在自己的老家建起了一幢4层的小楼,他告诉记者,他要在那里开办一个莫干山老年乐园的分院。今后,现在的莫干山老年乐园将会专门从事临终关怀事业,而新开设的分院,他要把它建成一个真正的养老休闲的场所。马福建说,他要用后半辈子来做关爱老人的事业,他的想法简单而执着。“我做的这些事情仅仅是凭着良心,凭着我跟老年人的缘分。别人花钱烧香拜佛,我花钱做好事,就是行善积德,是一样的。”
  对于社会各界的赞许,马福建看得很淡,但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心里还一直有一个期待:“现在社会上的人‘敬老不足、爱幼有余’。希望今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对待养老问题,都能像对待计划生育和子女教育那样的重视。”